一、两个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1.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故事。故事讲述了白蛇和许仙的爱情,以及白蛇为了救许仙而与法海斗法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婚姻、爱情和道德的观念,以及人与仙的关系。
2.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是关于孔子求学的故事。孔子在年轻的时候扎着蓝色头巾,背着《诗经》和《易经》去拜访各位名师,学习礼仪、音乐、儒家经典等,并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于道德和知识的追求。
二、中华故事精华版的故事
1、以下是一些中华故事的精华版:
2、《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农家女孩和一只孔雀的感人故事,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3、《伯牙绝弦》: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因音乐而结为知己,最终因情感而别离的故事,传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爱情。
4、《白蛇传》:讲述了一对相爱的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神话传说,表达了人性的柔情和坚强。
5、《孟姜女哭长城》:讲述了一个忠诚的女子为寻找丈夫牺牲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女子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6、《牛郎织女》:讲述了一对牛郎和织女之间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7、《雷雨》:讲述了一对恋人在战乱年代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8、《三字经》:是一部传统儒家经典,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道德和人生的思考和教诲。
9、这些故事或者经典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三、中华德育华故事观后感400字作文
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遍《中华德育故事》,里面有孔融让梨、李勉葬金、郭伋亭候等很多小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郯子鹿乳》,让我很受教育和启发。 郯子是周朝时候的鲁国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意外火灾而全都双目失明,家庭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了他一个小孩子身上。郯子每天都要上山砍柴、烧火、卖木炭,天天累得筋疲力尽,他对父母的至尊至孝深深地打动了我。 郯子把对父母的至尊至孝通过自己的聪明、勇敢和不畏艰辛发挥到了极致。当他从猎人那里得知鹿乳可以医治父母的眼疾时,就把自己扮作小鹿的模样,每天悄悄混进鹿群学鹿跑、学鹿跳,摔倒了就再爬起来继续练,身上不知受过多少次伤。他的聪明、勇敢和不畏艰辛的努力感动了猎人,也感动了我。 郯子的孝是一种大爱,他不但爱父母,也爱大自然。他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他爱大自然的每一个小动物。虽然郯子早就从猎人那里知道鹿乳可以医治眼疾,可他绝不伤害鹿,而且也不允许猎人伤害鹿。郯子学鹿时不顾自己安危却保护小鹿免遭猎人伤害的举动终于深深地触动了猎人的心灵,使猎人感悟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永远放下了伤害动物们的弓箭,加入到了保护大自然的行列。而郯子给受伤的小鹿疗伤也感动了鹿群,鹿群接受了郯子,和郯子成了好朋友,郯子用主动上门的鹿群赠与的鹿乳最终治好了父母的眼疾。郯子对大自然生灵的爱护得到了鹿妈妈的回报。 郯子鹿乳的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孝,除了是要养好父母的身体,更要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如同我们共同的父母,珍爱大自然,珍爱天地间的万物生灵,也不失为对大自然母亲的尽孝。
四、中华传统节日的故事和精神
1、团圆亲情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明人高启有诗云:”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即佳节思亲犹如山之绕郭、水之东流一样自然而然。因此,过去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扫墓,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人们则往往遥对明月,以寄托情思,倾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掸娟”的心情。
2、欢庆喜悦
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温馨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至。
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疲劳的人们,常常借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心情,尽管旅途劳累,十分拥挤,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钱买罪受”。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曲折地体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
3、乐观自信
首先,节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时的春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汤圆、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如意等等。
其次,从节日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比如年节乞求神灵庇护及祭拜祖先等,看似无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
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其强身健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
4、历史意识
清明节扫墓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慎终追远的道德意识。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5、淑世情怀
比如民间流行的祭灶时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就有明显的淑世情怀的烙印:一些围绕着老人、孩子、女性、恋人等而设的节日,将福禄寿禧和太平团圆、多才多艺的淑世情怀展示了出来,都是关注人自身的。
6、天人相谐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五、中华德育故事有哪几种
1、 《中华德育系列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2、中华德育故事--大道通天
3、《中华德育故事》内容涉及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关传统品德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每个品德之下,分别列举古代圣贤名士嘉言懿行典故,以活泼的动漫形式展示出来。《中华德育故事》大道通天收录104集德育故事(分四部),2008年、2009年、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进行播放,内容感人至深、每一则故事都向我们展现古人的智慧,开显我们本性本善的心。本片适宜各阶层人群观看,如企业、学校、孩子经常观看,逐渐扎下德行的根基,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关心同学;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提升精神境界,带动社会良善风气,真正使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4、 名 称:中华德育故事:德和天下·子孝双
5、 《中华德育故事》分为《子孝双亲乐》《家是心灵的港湾》《长孙规谏》三个系列。